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合格率”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3、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难点: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1、情境创设,明确合格率含义
师:春节将近,质量监督局为了保障市场商品的质量,对部分商品进行抽查,合格率高的产品质量高,合格率低的产品质量低。
师:合格率是什么意思?
生1:合格率就是合格产品占产品总数的百分之几。
生2:合格率就是合格产品数占送检产品数的百分率。
课件出示:合格率就是合格产品数占送检产品数(依次出现)的百分率。
2、揭示课题
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合格率
3、情境提问
师:请看罐头抽查情况(出示P41情境图)
请生说说图中信息。
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哪个牌子合格率高?
生2:甲牌合格率是多少?乙呢?
师:这里的合格率是指什么?
师根据学生发言,随机板书:
合格率合格的箱数抽查总箱数百分率
二、解决策略(方法探究)
师:要解决这道题,先要知道甲合格率和乙合格率,再进行比较,怎样求甲、乙的合格率呢?
1、尝试解题
①甲合格率求法
请一生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全班交流。
②乙合格率求法
一生板演,其他人在草稿本上计算
点拨:当学生解到50÷60=时,师请生停下笔,想一想,不能直接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时,我们应怎么办?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将分数转化为小数(除不尽时,百分号前通常保留一位小数。)
全班交流。
③解答:
全班交流比较两种合格率求法,答题。
2、小数、分数化成的百分数的方法。
①回顾例题计算
(课件依次出现教师引导的问题)
=
=
43÷5050÷60
分数如何转
化为分母为
100的分数
再转化为百
分数
≈0.833
=
小数怎样转化
为百分数?
化为百分数?=
=
=86%=83.3%
师:分数怎样转化为百分数?
生交流。
师:看,能直接通分为;而不能直接化为分母100的分数,就先化为小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再将小数转化为百分数,怎样转化呢?
生交流。
②试一试:
课件出示:将下列分数化成百分数。
生独立完成,请三生板演。
全班交流反馈。
③小结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A、师:(边说边划)请观察:0.875=87.5%
0.333=33.3%0.833=83.3%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将小数扩大了100倍。
生2:将0.87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变成87.5,再加上%。
生3:把0.83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再加上%,就化成83.8%。
B、课件出示:口答:将下面小数转化为百分数:
0.250.1231.4
C、师:我们会将小数转化成百分数了,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小数是怎样转化成百分数的?
生说,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小数在后面加上%
百分数
④小结分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师:观察这些题目==86%,==8%,想一想,分数是如何转化成百分数的呢?
学生说,
师相机板书:分数
分母为100的分数
⑤拓展:百分数如何化成分数小数呢?
生交流,师板书:
去掉%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
百分数
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约分分数
课件出示:你能行:将分数化为小数
92.3%=0.923150%=1.5
将百分数化为分数
30%==12.5%===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出示教材P42“试一试”
师:成活率是指什么?
生交流,师板书:成活率成活棵数总棵数
生独立解题,全班交流。
2、说一说:用大豆榨油,出油率为85%,榨出豆油170千克,求大豆的质量。
①师:出油率什么意思?
出油率出油质量大豆质量的百分之几
②生列式计算、反馈
③师追问:如果已知出油率和大豆质量,怎样求出油质量?
生口答
④师生小结:在等量关系中,已知其中任两个量,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小结提高
师:(手指板书边说边完成板书)合格率就是合格箱数占抽查箱数百分率,成活率就是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百分率,出油率就是出油质量占大豆质量的百分率。
师:生活中这样的百分率还有很多,能举例说一说吗?
生交流:及格率、出勤率、发芽率、正确率……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外探究
有一堆体育用品,其中排球占总球数的45%,再放入16个篮球,排球就只占25%,那么这堆体育用品中有多少个排球。
板书设计:
合格率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在后面加上%
分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
去掉%,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
百分数
……此处隐藏12807个字……得到圆的周长。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圆,现在看一下老师是怎么测量这个圆的周长的。
课件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对比分析表格,教师课件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过程,让学生能对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激发学生想要知道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的热情)
课件展示:圆的周长随直径的变化而在变化,而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值确是一个定值。
(设计目的: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得到结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定值,顺利得到圆周率的值)
小结1:圆周率: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π=3.1415926535……,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取它的近似数π≈3.14。
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在圆周率的计算上可是有着辉煌的成绩的,你能讲给同学们听吗?
学生自由谈。
我们有这么伟大的祖先,相信我们这些站在伟大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中国人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讲故事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小结2:你能通过分析表格得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了吗?
学生回答。(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和对表格的分析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回答这个问题。)
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四、动手做一做
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应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来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周长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设计目的:通过简单的图形计算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并强调解题的书写过程)
2.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目的:通过转化把由半径求周长的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3.小组交流错误原因。(可让其他学生避免同样的错误)
(设计目的:通过实例计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作用,又可为最后的实践题打下很好的伏笔)
4.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数据。
(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题和前面的引入题互相呼应,做到解决问题有始有终)
五.你能说说在这一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可让学生从知识点,从测量方法——能力点,数学史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
六、课外合作:
小组合作完成,应用你的知识,想办法测量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圆城楼门口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设计目的:让学生真正能够达到学习上的学以致用,并且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15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这一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让学生用它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它能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使学生感知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司机所看到的建筑物的变化、路灯下的影子、小老鼠的安全活动范围等引发学生讨论。学生通过验证,明确了“观察的范围”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了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说一说,你在不同楼层的窗口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楼层越高,看到的景物越多。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预设生:楼层高,看到的范围变大了。
师:也就是观察的范围变大了。我们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一只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墙内张望。
师:看,小猴爬到了这个位置(A处),它能看到地上全部的桃子吗?猜一猜小猴能看到多少个桃子?[课件出示情境图(如下图)]
学生猜测各异。
师: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小猴看到多少个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熟悉的环境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所以情境引入教学就是为了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习数学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独立思考。
师: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同学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画一画。
2.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2)全班交流:哪位同学能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
①在A点时,我们把小猴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观察点)
②阻碍小猴观察视线的是墙,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墙的顶点叫“阻碍点”。
(板书:阻碍点)
③将“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小猴能看到的离墙最近的点。这条线实际就是小猴的视线。
A′点右面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能看到的范围,A′点和墙之间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看不到的范围,也就是观察的盲区(如上图)。
(3)师提问:小猴想看到更多桃子,该怎么办?
生:根据我们在不同楼层看到的景物,我觉得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看到的桃子就越多。
(4)师追问: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点、C点,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
(5)反馈:结合学生的想法,观察课件动画,帮助理解。
3.建立模型。
(1)师生小结: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的范围。
师: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说明小猴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师:可见,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
(2)联系古诗: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学